授课结束已经13点多,方文山老师走出“河岸留言”小剧场时,我挤到他身边抓住机会和他说一句话“方老师,感谢您十几年前为周杰伦创作了《我的地盘》,造就了中国移动最著名的品牌“动感地带”,成为企业最辉煌的品牌时代。”闻此,方老师略微吃惊地侧过脸来看我一眼,笑而不语。
此语不虚,“动感地带”品牌因周杰伦而火,影响祖国大江南北数亿青少年,由方文山创造。
此次来台培训前,我在想拿什么理由和 boss请假,思量再三抬出“去和方文山老师学习怎么写好广告词~” boss 无话可说。妥。
前阵子朋友圈盛传一篇《文案,一定要听方文山》,句句戳心。今天现场聆听他讲这些年的创作心得,句句干货。这是一个干净纯粹的人,不怕分享核心创作理念和技巧,具有很强的才华自信。
风尘仆仆刚从美国回来就直接驱车来给我们上课,方文山一身旧蓝布休闲服,破洞牛仔裤,小辫+棒球帽。这是一位习惯于站在聚光灯下的师者,神情淡定、手势夸张,越低调,越不装。这样的人看起来其实蛮让人敬畏的。
从”中国风“谈起,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红,知道大家最想听什么。方文山至今创作 500多首作品,虽然其中仅有 1/6是中国风。但就是这些中国风的作品引发热议,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化识别度,get到当今社会那群人,他们具有与古典与传统链接的热切渴望。
“优秀的创作来源于敏锐观察和基础价值观。”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,简单吧。容易做到吗?
方文山反复在说诗人和词人的不同。诗人是主动性创作,来源自我需求,词人(写歌词的意思)是被动性创作,来源于外界需求。不知是不是他小小的狡诘,他一直把自己定位在“匠人”的位置,有意无意地告诉大家“我可不是李白~”
确实,方文山不是李白,他不是一无所有地创作出经纬之作,但他却站在古典中文的肩膀上,将传统与现代毫无违和地连接,加上音乐韵律的催化,成为“中国风”文化的倡导者和领路人。
方文山说曾经被要求命题演讲“怎么能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?”他说这个问题要先破题。年轻人不主动走过来,那传统文化就要主动走过去。
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喜欢听说教,唐诗宋词背起来也有很多隔阂感。年轻人喜欢新的、拽的、与众不同的。
中国风是概念方向,并不是曲风,它可以非常多元化,可以抒情、摇滚、r&b等等。它也不局限在音乐届,可以嫁接到服装、书法、动漫等。它可以迎合年轻人成为他们喜欢的模样,同时又充满正能量。中国风主动走近年轻人,赢得他们的欢心,引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。这就是方老师们在做的事情,用通俗的形式行销传统文化。
其实无论古典文学还是流行文化,终极目的都是记录与激发人们的思考,对生命的反思,根源都有对美和善的追求。方文山举例说,四大名著在当年也都是“通俗文学”,但经过时间沉淀后成为经典。
我觉得,每一个当代人都要尊重过去,但也不能妄自菲薄,要相信当代的创造力,在不断吸收、创新中努力成为新经典。我们要有文化自信,不仅仅是地域纬度的文化自信,也要有时间纬度的文化自信。
怎么提高创作能力?
方文山好大方,在讲解这个问题时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这样的人真是又帅又拽。
他给我们圈定了一个技巧范围,针对歌词创作(他也默认此技巧可以复制到诸如商业文字领域)。
首先是韵脚的使用。用好韵脚才能让文字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,才能更好地辅助视觉上的记忆。
其次是要寻找情感的最大公约数。歌词不是为词人自己的情感服务,而是要找到公众最普遍的情感特征,读起来能够直接感受生活。
还有就是用好人称代名词,你我他。找到公众关心的三件事,爱情友情亲情,为了迎合年轻人,还可以加入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表达。
还有一个小技巧是“歌名讲究原创性”,最好不是共有词。例如《东风破》就比《分手》好、《烟花易冷》就比《等候》好。
还有重要的一点,所有的核心创作中,都需要有画面感的设计。
方文山介绍了他创作歌词的流程。首先接到一份 demo,然后把段落听出来,开始收集相关资料,条件充分后开始主题式创作。当有同学提问“如果用户意图和主创思路冲突时如何平衡?”他坦言,歌词创作不能随心所欲,要首要考虑需求方的期望。真正有才华的创作者应该有能力在用户的限制下拿出好的表现,不会有冲突。(闻此,我心里一万点哈哈大笑~)
他还介绍了自己在年轻时有多份与音乐完全无关的打工经历。有同学问到“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可以胜任创作这个行业?”方文山一本正经地说“我不是天赋型选手,我是用功型。因为年轻时努力过想进电影圈,没进去,才转为写歌词。”我们都“呵呵”了~
无论哪种创作都是想和世界沟通,都是想找到一条与世界、世人连接的道路。方文山的天赋+真诚+努力造就他现在的样子。
受他影响最大的七十年代、八十年代生人如今是两岸社会的中坚力量。我想,很多人会一直喜欢他,一直感谢他,并且努力成为他那样有能力影响和帮助他人的人。
2018年4月10日台北